2012年4月17日 星期二
床上的愛麗絲_設計理念
床上的愛麗思 設計理念
這齣戲給我的感覺很無奈,愛麗思被壓在她的床上,嚮往著自由的生活卻不得如願,那張床是她的牢籠,是整個社會給她的定位,她不是不願離開,而是無法掙脫,所有人都用對待病人或對待小孩子的方式對待她,認為她的想法與她所想要的只是小孩子的無理取鬧,愛麗思覺得痛苦,但又沒有足夠的力量去改變,只能任由所有人不斷加床墊在她身上。
愛麗思嚮往死亡,因為她認為死亡是一種得到自由的方式,她渴望支配自己的身體、渴望做自己,她空有滿腹才華卻不被允許發揮,而長期被侷限與壓制令她精神崩潰,她就象徵著十九世紀末的女性,而且是家境還算不錯、中產階級以上的女性,這樣生活不虞匱乏的女性得以有多餘的時間與精力來發展思想,因此才能有所謂”女性的自覺”。而這樣的自覺給愛麗思帶來的是痛苦,她無法像哥哥們一樣發揮自己的才能,只能安份守己的做”女人該做的事”,像愛麗思這樣的女性對當時的社會來說是危險的,危害傳統的男尊女卑、女人應該依附於男人之下的觀念,而有這樣的自覺的女性的思想更被認為是一種疾病,一是因為這樣的觀念在當時的社會風氣是不被允許的,在來是因為為這樣的思想冠上”病態”的帽子,就可以光明正大、理直氣壯的壓制這種思想的發展。而愛麗思,我覺得她已經對這樣的狀況感到心灰意冷,已經不再那麼激烈或積極的想要爭取身為人的自由思想與平等待遇,反而開始以一種”冷眼旁觀”,甚至自嘲與嘲笑別人、嘲笑整個社會的態度來面對自己的人生,因為現實中的想望遙不可及,因此她便寄情於想像,她用想像讓自己去羅馬旅行,用想像讓自己處於一個自由平等的環境。
愛麗思的想像與渴望死亡並不是對現實的逃避,而是對未來的憧憬,她認為唯有死亡才能帶給她自由,於是她渴望死亡,想要自殺。但她為什麼沒死?我認為是因為她”不能”死,她”無法”死!被困在床上的她,無法掌控自己的身體,她沒有控制自己身體的自由,因此她沒有機會可以邁向死亡,她的時間、作息甚至都被旁人所控制:吃藥、打針、催吐、換床單或在她稍稍有點激動時被加床墊在身上,她沒有機會有自由的時候,因此也沒有機會可以”得到”死亡。
我覺得在這整齣戲中舞台最重要的是每個景所呈現出不同的空間感。
第二景與第四景、第七景所呈現的都是愛麗思的房間,感覺這個房間不大,且牆高,讓在這個空間裡的人會有種被關在地窖、監牢等陰暗的地方。牆面總共有三面,是移動式的台車,每一面牆的同一個地方都有同樣大小的門洞,隨著換景房間方向的轉移而改變門洞裡的是通往陽台的法式格子門或跟牆面一樣的暗門。除了第七景的小偷是從陽台門進來之外,其他人進入這個房間都是由暗門進入,我想表達的概念是:愛麗思知道這個房間有出口,可是她卻不知道在哪裡,象徵著她被迫待在這個房間,找不到方法離開。空間顏色以冷色調為主,主要為白色、灰階與青藍色,所有家具感覺都很厚重,顏色也很沉,我想要這個空間是一個讓人感覺不舒服的地方,愛麗思就像一個不得已被關在地窖的犯人一樣,嚮往著外面世界的自由。
第三景爸爸的書房,有兩排長長的書櫃往上舞台延伸做假透視,這景呈現出的空間感是深長的。第五景茶會,兩個牆面台車並排並且將空間往前擠壓,但左右舞台是開放的,形成一個狹長的空間,在舞台的左右鏡框有白色的簍空木架,上面攀爬了許多玫瑰,製造他們在一個像英式庭園之類的地方舉行茶會。這一景我想要一個虛幻、像在童話故事裡的空間,呼應童話愛麗思夢遊仙境裡的茶會,場上有張長長的餐桌,有長長的白色及地的桌布,桌上的茶具都是英國風格的那種維多利亞式瓷具,整個舞台上的顏色以白色及明亮的顏色為主,有高大的綠色植物及藤椅等等的佈景道具,讓這一場的場景跟其他場比起來顯得更夢幻。
第六景獨白,場上只有很大很大的床在上舞台,下舞台中央是大嬰兒椅,愛麗思在這一景裡因為跟這兩樣大道具的相對關係而變得非常渺小。最後一景舞台上只剩下床、鋼琴及愛麗絲的輪椅,所有的牆面及幕都拿掉,只留下黑背幕,整個空間變得空曠又空虛,就像愛麗思對現況感到空虛的無奈。
整個舞台的換景動作我希望被看見。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