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17日 星期二

推銷員之死_設計理念

推銷員之死 設計理念 這齣戲給我的感覺很無奈,一種無能為力的、深沉的悲哀,威利洛曼這個一輩子都平凡的小人物,一生都在追求的成就卻連死後都沒有達到。對我來說他毫無疑問是個悲劇性人物,縱使他缺少了古典希臘悲劇英雄那種值得讚美的人格,所追求的也不是什麼太有價值的目標,甚至可以說,他的悲劇是他自己的性格造成的,但就是因為他的平凡與不完美,才讓他的夢想在外人看來如此遙不可及,而最悲的地方就是他自己卻深信不疑。 威利洛曼在他的一生中所扮演最主要的三個角色—推銷員、父親、與丈夫,身為一個推銷員,他是失敗的,他的不切實際與自以為是讓他成為一個不受歡迎的人,而諷刺的是他自己也認為要成為一個成功的人必須受人歡迎。我認為他是矛盾的,他一方面有著無比的自信,認為洛曼是個了不起的家族,自己在事業上也有著不錯的人際關係,但一方面又知道自己並不是那麼受人歡迎—他知道人家看不起他、視他為笑柄,或許他對自己成就的誇大與自以為是是想在自己的兒子面前建立起”偉大的父親”的形象吧。 但是身為一個父親,我想威利洛曼不全然是失敗的,威利與自己的兒子們之間的父子情感是這齣戲中最撼動我心的部分。要說威利是個失敗的父親,是在他對自己兒子的教育吧,他把自己那根深蒂固的不切實際的思想教育給孩子,嚴格說來,他兩個兒子性格上的缺點與失敗是他造成的,而且他對兩個兒子截然不同、天差地遠的態度,對一個父親來說也是失職的,可是他對比夫又是另一回事了。其實威利的死在我看來是莊嚴而荒謬的,他那種不顧一切為了比夫的龐大父愛,我覺得是值得尊敬的,他願意用他的生命為比夫換來可以成功的機會,這樣的愛我們能說是不偉大的嗎?這種耗盡生命也要讓自己的兒子重新再站起來的行為,難道不也是一種為人父母為孩子的神聖的奉獻嗎?或許在其他人的眼裡看來,他的自殺既愚蠢又不必要,但要是比夫知道威利的自殺是為了再帶給他一次成功的機會,我如果是比夫,我一定會為威利而心疼痛哭的,這已經不只是感動了。然而可悲的是,他的死亡也沒有替他達到他此生最後的希望,而令人難過的就是這點了,他一生的努力最終是沒有結果的,他死的並不值得,不過我想至少他做了最後一件可以為比夫做的,有意義的事了,對他來說,這樣的死法是讓他最感到安慰的了。 “一個人要成功必得討人喜歡”,這個平凡的推銷員的一生都對這個想法一直深信不疑,甚至也從不懷疑自已與自己的兒子是否會成功,在他看來,洛曼這個姓就代表了成功,而他的第二個兒子哈皮也繼承了他這樣的想法。或許威利人生悲涼的結局從他開始有了這個想法後就注定如此了,但他對這個想法的深信不疑,以及對自己與兒子的成功的執念,讓他的一生都為此目標而奔波,最淒涼的是,我們知道他耗盡一生想得到的目標到死後都只是空想,而他自己卻不知道,也無法改變事實了。 這齣戲是個寫實的舞台,無論是空間、家具或擺設都很寫實,威利洛曼的家不大,簡陋但不破舊,威利跟琳達都很努力在維持這個破碎的小家庭,家具不多,沒有多餘的裝飾品。他們家的顏色是陰暗的,無論是牆面的顏色或光線都是,但是當威利在回憶過去的美好以及幻想時,台上的燈光反而變的明亮,照耀著過去對未來那美好的希望與夢想。威利與霍華德那場辦公室的戲、威利去找查理借錢、以及餐廳戲都發生在下舞台原本威利家的後院,道具桌椅由演員自己帶上下場。在威利家後面有大廈及公寓的剪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