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17日 星期二

看戲報告_哈姆雷特

很後現代的一齣哈姆雷特,這是我對這齣戲最直接的看法,無論是導演的詮釋手法或設計方面,都以非傳統的方式來詮釋這齣莎士比亞的經典劇。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定非舞台設計莫屬,而設計的想法也讓我覺得新奇,莎士比亞的劇本時空、地點皆不停的轉換,如果用一般換景手法一定很麻煩,至少crew會常常出現,舞台上會不停的有換景動作什麼的,而我覺得新穎的是,這齣戲用很特別的方式來換景—前後移動假鏡框。舞台不寫實,由一個在上下舞台之間來回移動的鋼骨鏡框圈住一個長方形表演區,鏡框連著像是鐵鍊(剛開始以為是紗網,因為它的透光,後來演員運用到它的時候,我聽到了像是鐵鍊的聲音)所構成的幕,演員在幕前幕後表演,在幕後的演員隱約可看見。一個可移動的平台,上面是張長餐桌,而整個平台底下是排列整齊的日光燈管,讓這個平台在需要時形成一個發光的、不寫實的空間。整個舞台地面都是沙土,而下舞台是老國王的墳墓。舞台設計很大膽創新,也讓我在看這齣戲時有很多驚喜,例如在場上直接灑水玩水什麼的,一切似乎都可以脫離秩序,就像脫離秩序的哈姆雷特一樣。 導演讓觀眾從哈姆雷特的角度來看這齣戲,因此我們對其他角色的印象幾乎都來自哈姆雷特的觀點,而我覺得有趣的是,導演以一個幽默詼諧又諷刺的角度來詮釋這齣戲,哈姆雷特是狂亂的、搞笑的、也憤世嫉俗的,他化悲憤為幽默,嘲笑自己也嘲笑劇中的其他角色,他倒戴著皇冠,似乎在諷刺著自己應得的王位跟與世界對抗、唱反調的心理狀態,在對決的時候還拿比對手短十倍的小小劍往對手胸膛猛戳(而對手不為所動),像這樣搞笑的,可是卻像暗示著哈姆雷特內心的無奈,讓我覺得哈姆雷特是個很值得同情並且喜愛的角色。 劇中的一些演員一人扮演兩個角色,而換裝動作卻有點好玩,例如哈姆雷特的母親,把金黃色的假髮跟墨鏡拿下來後,變成褐色馬尾的奧菲莉亞,換裝動作在觀眾面前完成,把觀眾從戲中拉出一個距離來。這齣戲對觀眾來說是具有疏離效果的,與觀眾的互動很多,演員時不時還會走下台對觀眾說話,最令我覺得有趣的是哈姆雷特瘋狂亂跳亂叫那裡,很現代的對觀眾說"say yo!! ",而現場觀眾反應熱烈,這更是帶動這齣戲不沉悶且有趣的一大元素。 導演還用了一個我從來沒想過的想法—讓演員的五官表情放大投影在鐵鍊幕上。在戲需要的時刻,演員會拿著DV拍攝另一個演員,而同時正在表演的演員的表情會從某個特定的角度,我在想是「哈姆雷特看到的角度」投影在鐵鍊幕上,讓觀眾看到哈姆雷特眼睛所看到的,感受哈姆雷特在當下所感受到其他角色所投射給他的,無論是驚訝或讓人討厭的表情什麼的。還有一點有趣的是,在哈姆雷特扮演戲中戲的角色時,我們可以看到他的身材其實很結實精瘦,但導演卻故意讓他在詮釋哈姆雷特的時候穿上胖襖,製造一個不那麼帥、不那麼跟一般人有距離的王子,而當我們從哈姆雷特的角度看其他角色,或者一開始就一直在餐桌上出現的吃喝動作,這些動作都讓我們完全感受到哈姆雷特「是」一般人,事跟我們一樣的一般人,而他會有的瘋狂完全來自跟我們一樣的合理思考,如果我們是哈姆雷特,說不定會跟他一樣瘋狂。 很喜歡這齣戲,不只是因為他的設計(無論是舞台、服裝、燈光或運用的技術)很新穎,也因為導演詮釋的角度讓我對以前所知的哈姆雷特產生不同的看法,他讓我覺得哈姆雷特不再那麼遙遠的一個角色,而且也讓我覺得他所做的瘋狂行為是可以被認同的。而他一方面拉進觀眾與哈姆雷特的距離,一方面又把觀眾跟戲的距離拉開來,讓觀眾知道這只是「一齣戲」,這樣矛盾卻不衝突的手法,是導演讓我佩服的地方。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